首页

www .SM女王

时间:2025-05-29 00:38:50 作者:重庆都市圈副中心,为什么在四川? 浏览量:57129

  中新网北京3月5日电 (赵晔娇)“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最强大最持久的动力。”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在接受中新社采访时建议,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师、战略科学家、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浙江省委会副主委、浙江财经大学副校长、浙江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郑亚莉。受访者供图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影响下,产业转型升级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重构,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题,这对产业工人提出更高要求。”郑亚莉说,例如2024年浙江省“新春第一会”,提出全面加强“三支队伍”建设,要以“大人才观”全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者大军。

  在她看来,加快设立“中国工匠日”,有利于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全面实施“技能中国行动”,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推动技能型社会建设。

  同时,让产业工人拥有自己的节日,更有着风向标意义,让大家感受到因拥有技能而生活更加美好,因成为工匠而受到社会更多尊重。

  郑亚莉在调研中发现,“工匠日”作为弘扬工匠精神、尊重产业工人的抓手,多地及部分企业已经设立了工匠日,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例如,2019年,浙江杭州将每年的9月26日设立为“杭州工匠日”;2021年,江苏苏州将每年的4月28日设立为“苏州工匠日”;2023年,山东青岛将每年的7月26日设立为“青岛工匠日”。

  “因为存在日期各不相同、推进力度各异等问题,亟需以国家层面统一工匠日的日期、规范活动开展等。”郑亚莉建议,在借鉴地方及企业实践基础上,在现有国家工匠主题活动基础上,加强中国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关的制度支撑。

  从“普通工人”到“中国工匠”是一项系统且长期的培养过程,需要个体、企业、行业、政府及社会多方共同努力,需要时间、平台、制度等有机配合。

  为此,她建议统筹推进中国工匠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全链条发展,完善中国工匠专项培养制度,构建中国工匠荣誉制度,常态化开展中国工匠的评选活动,引导企业开展工匠评选活动,制订地方性、行业性工匠专项培养计划,让“爱党报国、敬业奉献、素质优良、技艺精湛”成为产业工人共同的价值追求。

  智能制造时代,工匠的意义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加不可替代。如何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工匠内涵,树立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动中国特色工匠文化建设?

  郑亚莉建议,通过开展工匠文化研究,培育凝练中国特色工匠文化,设立全国工匠基金,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工匠学院,设计“中国工匠日”标识,引导中国工匠走进校园、社区、社会乃至世界,发出工匠声音、讲好工匠故事,以中国特色的工匠文化引领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社会氛围。(完)

【编辑:于晓】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冬闲田开出“致富伞”羊肚菌抢“鲜”采收忙

如今,在武冈二中校园深处的黄埔军校第二分校旧址上庄严矗立的中山堂,作为黄埔军校本校和十二所分校中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中山堂,自抗战以来走过了80余载岁月,成为中国革命烽火岁月和新中国飞速发展的最好见证。(记者 徐志雄 刘曼 湖南武冈报道)

广东珠海:横琴口岸客货车联合一站式车道正式启用

有记者提问:据报道,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主要国家纷纷上调2024年度国防开支。有分析认为,受地缘冲突影响,当前全球正处于新一轮军费快速增长期。请介绍今年中国国防费预算安排情况及主要考虑。

白酒能换汽车?20多国商人在浙江诸暨易博会“易货”

曾被雾霾笼罩的天空逐渐被擦亮,水环境质量发生转折性变化,山川大地绿意愈发盎然。2023年,我国城市平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85.5%,全国地表水水质优良(Ⅰ—Ⅲ类)断面比例为89.4%。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连续40年实现“双增长”。

名将惺惺相惜 汤姆斯杯桃田贤斗与安赛龙互道祝福

解决当前经济堵点问题关键靠落实。郭丽岩强调,当前中国经济有效需求仍然不足,需要进一步激发潜能,关键要落实好一揽子增量政策。只有宏观经济长期向好,尤其是实体经济和各类经营主体预期改善、经营效益转好,才能为资本市场的良好运行提供更加健康有序的环境。

法国艺术家手绘陆游诗:一场跨时空的文艺对话

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主席张亚平为大会作总结讲话并宣布大会闭幕。张亚平倡议,中国生物圈保护区全体网络成员单位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征途中开展更多的探索,既要妥善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也要促进当地社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
女王论坛